无论是影视剧或者想象中的手术室,都是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手术室是冰冷的吗?
空气的温度、湿度及流速对热的消散有很大关系。皮肤蒸发速率与空气的温度成正比,而与其湿度成反比。当空气内水分达饱和时,皮肤蒸发即停止。空气的湿度除影响蒸发外,并影响对流及传导,故手术室温度应保持在25℃,湿度保持在60%~70%。而由于手术室内的工作是高度紧张和忙碌的,室温很容易继续降低。很多时候,直到室温达到21℃~22℃,大家才发现温度已然很低。
可以说,手术室内所有的人员都因为忙碌而不会感觉到冷。但有一个人除外,这个人就是躺在手术床上的病人。
尽管病人是手术室内“穿”的最多的人(除了手术台上的医生和护士是穿长袖无菌衣,多数人员都是半袖;病人尽管多数不穿衣服,但身上除刀口以外有数层无菌手术单覆盖),但其却是最怕冷的那个人。原因如下:
1.手术病人通常在上手术台前是非常紧张的,而这种紧张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2.除急诊手术以外,手术病人通常都是被要求禁食水的(不能吃喝);
3.手术前的消毒过程,可导致热量丢失;
4.手术切口是不可忽视的热量丢失原因,尤其是胸腹腔及开颅手术更是会引起大量热量丢失;
5.麻醉药物引起体温调定点的变化;
6.术中输注未加温液体或者血液引起体温下降;
7.麻醉恢复期,体温调定点恢复过程以及肌张力恢复过程可引起寒战反应。
所以,绝大多数手术病人的体温都是下降的。但以下情况除外:
1.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
2.环境温度过高,手术灯光照射、加温过度、覆盖物过厚。尤其是小儿患者;
3.严重的感染、惊厥性疾病、脑损伤、甲亢;
4.输血反应;
5长时间的禁食禁饮。使机体脱水、烦躁、产热增多而散热减少。尤其小儿患者;
6.术前抗胆碱能药,引起基础代谢率增高,抑制皮肤黏膜腺体分泌,呼吸道黏膜干燥,使机体产热增多而散热减少;
7.辅助或控制呼吸系统障碍。
在体温升高的各种情况中,必须单独提一下“恶性高热”。恶性高热(MalignantHyperthermiaSyndrom,MHS):是由常规麻醉用药引起围手术期死亡的遗传性疾病。MHS一种亚临床肌肉病,平时无异常表现,在全麻过程中接触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如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等)、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静脉麻醉药(氯胺酮)和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等)后出现骨骼肌强直性收缩,产生大量能量,导致体温、PaCO2快速持续升高,循环抑制等一系列症状。
这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尽管麻醉界对该并发症认识已经很深刻,但是由于发病率很低,特效药品保存期很短又很昂贵,医院备药。更为重要的是,截止目前这种并发症的特效药并未形成国产批量化生产,“特效药”更是一药难求!医院对该并发症的救治能力。
最后,请大家不要过于担心术中体温的问题。在手术麻醉过程中,手术室内有先进的各种仪器可以监测包括体温在内的各种生命指标,麻醉医生也一直在旁边监控各种数据、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令人欣喜的是,尽管目前仍然是缺少恶性高热特效药的局面,医院备药且已经建立全国性的应急呼救网络,一旦哪里有紧急情况,就近的药品会第一时间送达抢救现场。
本文由麻醉MedicalGroup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