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掌上绍兴的报道:
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他说的便是绍兴的光裕堂药店。
创办或比震元堂还早
光裕堂,开设于清乾隆年间,原址在绍兴城内大云桥狮子街口(今大云桥西北首),传为浙江慈溪人创办,离都昌坊口的鲁迅家仅一步之遥。
因年代久远,目前不能确定光裕堂的具体创办时间,但据早期光裕堂的员工及其后代回忆,光裕堂的创办时间比绍兴名药店震元堂(清乾隆十七年,年)稍早,应在清乾隆初期或更早些。《绍兴市志》(医药卷中也有记载:“宣统三年(年),绍兴府城有位于狮子街口的‘瑞和堂’、清风里口的‘天芝堂’、大云桥的‘光裕堂’、轩亭口的‘天宝堂’、府桥头的‘存仁堂’、府直街的‘太乙堂’等中药店(铺)95家。”证明它确实是一家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店。
关于光裕堂的创办人,有人推测为黄庆贵和张利浩,但据资料考证,黄、张两人只是光裕堂某一阶段的经理人,并非创始人。
据了解,光裕堂在民国初期曾有一次较大发展。当时,在其附近还有利生堂、同德堂两家药店,均为光裕堂员工创办,后两家药店并入光裕堂,规模不断扩大。当年光裕堂为前店后场格局,前店零售经营中药饮片、丸散膏丹、参茸燕耳等品种,后场制作药材、拆兑批发,共计员工有20人。
三大特色延续至今
光裕堂在“老绍兴”心目中颇有口碑,现在,大云桥附近的一些老人还能描述光裕堂以前的陈设:“格局布置与鲁迅笔下的酒店相似,也是曲尺形的柜台,里面直竖一青龙牌号,写有补品两字。药柜、药抽屉、桌椅均用上等木材制作,药柜上端放置锡制的药瓶和喜字彩瓶,古色古香,很是讲究。”作为一家中药老字号,光裕堂的经营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自制膏药丹丸,坚守品质,“不二价”。光裕堂以优良药材制作和饮片炮制闻名于绍兴,对饮片的净选、浸冷、炒炙、煅剔、研磨以及接方、配方、校对、发药等都有一套严格的店规、店章。药店员工对切片、配料等饮片制作各个程序均能熟练操作。如刀切工分为头刀、二刀,依次排列,二刀的员工要胜任头刀的工作,需经过多年磨练和严格考验。如今,在光裕堂的店堂中央,仍挂着当年自作膏药丹丸时留存的两块匾牌,一块上书“八宝红灵丹·治暑热除秽四肢厥冷晕腹痛痧气”,另一块上书“局方紫雪丹·治阴阳反错佯狂发班小儿发热惊厥内闭等症”。旧时,绍兴城乡大小药店无不挂有“朔望九扣,逐日九五”的牌子,即平时买药可以按定价的九五折付款,逢初一、十五可打九折。而光裕堂的定价却不折不扣,言不二价,这在同行中比较少见,靠的就是以药材货真价实。
二是内设坐堂中医,病人先看病后抓药。原先,患者都是拿着药方来到药店撮药,店家按药规矩包扎,插上配方单,算是完事。但光裕堂突破了这一传统,邀请本地一些老中医坐堂问诊,给病人先看病后抓药,正是这一经营特色,使其闻名于绍兴府城,并沿革至今。
三是服务细致,患者能喝到完全没有药渣的药汁。绍兴民间曾有人收藏早期光裕堂赠送的“清汁滤药器”,其包装上印有“本家因感病家煎出药汁,每有细碎药渣混入其中,不但难以下咽,为此特备滤器随药附送……”字样。从中可见,当时的光裕堂已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
如今,光裕堂作为震元堂所属门店,已发展成为国有控股的医药商业企业,是绍兴城南区域百姓看病购药、保健养生的首选之地,被评为“浙江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