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对80后伉俪相隔千里,默默奋战同抗

“今天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一切正常。”

“我也都很好,你别挂念,千万做好防护,等你平安回来。”

……

自从丈夫杨帆随北京医疗队奔赴武汉增援,夫妻俩能这样通过视频交流的机会屈指可数,每一次对郑欣来说都弥足珍贵。

杨帆和郑欣是一对80后夫妻,丈夫杨医院心内科医生,妻子医院肾脏内科医生。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夫妻俩虽分隔千里,却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抗击疫情默默奋斗着。

2月6日下午4点半左右,正要出门去上夜班的郑欣接到了杨帆打来的“时间定了,明天早上7点半出发,刚通知的。”“这么赶?那我明天送不了你了……”郑欣话音落下,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又是十分平静的语气:“没事儿,你就踏踏实实上班吧,等我到了那边再联系。”

“其实本来也是时刻准备着的,可没想到他们走得这么急。”郑欣说,原本杨帆所在第三批医疗队的出发时间是2月8日,可没想到临时提前了。而从今年2月起,医院急救中心站轮值,承担日常急救转运任务,2月6日那天,郑欣正好赶上夜班,要从晚上6点一直上到次日早上8点,“来不及跟同事换班,他出发前我俩也没见上面,‘完美’错过。”没能为丈夫送行,郑欣十分遗憾,“不过也没办法,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嘛,我俩一早就商量好了,绝不退缩。”

杨帆增援武汉,深入“抗疫”战场的最前沿,“留守”北京的郑欣也并不轻松。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院承担着重要的救治任务,担负着急救和转运任务的,既是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也是至关重要的生命转运线。

郑欣所在的医院急救中心站,救护车和轮值的医生、随行护士被分成了几组,其中一组专门承担新冠肺炎确诊病人的运送任务,这样一来,郑欣所在的日常急诊接诊小组的工作量增加了。况且,日常急诊接诊小组也可能会遇到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或是密切接触者,这样的患者被运送到指定的发热门诊后,救护车和随车的出诊医生、护士都要前往指定的消毒地点进行约一个小时的消毒,平时最长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一次外出接诊的任务变成了三四个小时。

除了忙碌,郑欣的工作也存在巨大风险。前几天,正在值班的郑欣接到了一条出诊指令,居住在某小区的一位病人需要前去急救。接到指令时,大家只知道病人的症状是抽搐,但到了现场以后,郑欣才发现,病人其实是高热惊厥,而且在疫情发生期间,这位病人还曾经外出就诊,家里的小女儿又是外地返京人员。

待把这位病人送到指定发热门诊后,郑欣立刻将相关情况汇报给了医院。出于安全考虑,医院决定,如果这位病人确诊是新冠肺炎,那就要对这趟出车接诊班组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集中医学隔离。所幸,那位病人经过严格的检测,最终确定没有感染。得知这个消息时,原本已经在收拾隔离时需要的随身物品的郑欣瞬间松了一口气。

事后,郑欣才把这次经历告诉丈夫杨帆。“其实他比我危险啊,可他跟我也都是报喜不报忧的。”偶尔视频,看着屏幕上杨帆脸上被口罩压出来的深深印记,郑欣很心疼。杨帆和在武汉的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工作量都很重,每次轮到当班时,手机都不医院,郑欣和杨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ggy.com/ysbj/14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