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儿科医生的一周日记

(影视剧照)

  在   雾霾红色预警中的北京,地铁加公交的出行还算便利。

  7:50医院,已经有30多个孩子在等着我了。自己暗暗鼓劲,努力,我今上午能看到50个。

  8点开始看病,10点钟,我和另一个普通号的医生,已经看了近50个病人。这时,专家号已全部挂完,普通号候诊也已排50多人。

  护士妹妹们告知家长,因为患儿多,候诊时间大概有3个小时左右。有些家长的情绪起来了,甚至围到了分诊台,不满的声音传了过来。

  “这么多得病的孩子,医院,就不能多加点医生吗?”

  护士们耐心解释着……

  家长们可能不知道,在中国,平均每千个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来为他们治疗。而在美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则拥有1.46位儿科医师。如果按照这个比例,中国儿科医师的短缺数至少达到了20万。

  中午有半小时吃饭时间……

  一天下来,不好意思的是,竟然还给夜班留了20多个没看完的病人。护士妹妹说,今天病人不少,有多。

年12月15日,星期二

  我很少在家陪儿子,那天,儿子突然说,等他以后有了孩子,我就是爷爷了,希望我也能帮他看孩子!

  真是无语。

  八点到十点,秩序井然。10点之后,情况不一样了。

  前面挂号的家长陆续都来了。这时,一个挂到70多号的家长总是不断进来诊室,问我看到多少号了。11点多,总算轮到他了。他的孩子其实就是咳嗽2天,也没有发热,普通的感冒,我3分钟看完了,给他开完药后,没想到家长冲我发起火来了:

  “啊,等了4个小时,你3分钟给我打发了,你有没有医德呀!”

  我首先给他解释孩子的病其实并不重,医院的。吃点小药就可以了。可是家长还是不依不饶。

  这时我认真的跟他说:“也就是是我3分钟看一个病人,您等4个小时就看上了。要是我10分钟看一个病人,您还不等10个小时呀。”

  家长想了想好像是这么回事,一句话不说走了…….

年12月16日,星期三

  今天我上儿科急诊大夜。

  八点准时接班,大夜班终于到了,显示器上显示着等待的七八十号病人。长出一口气,加油看吧!

  可是我越看心里越憋得慌,这都是急诊的病吗?

“咳嗽一个星期,也不厉害,就是早上咳两声,晚上咳两声”。

“孩子嗓子有点疼,也不发烧,您看给开点药预防预防”。

“孩子这两天吃的有点多,您给开点助消化的药”。

“我们明天要去外地玩,开点药给孩子备着点”。

  我真是服了。这是急诊吗?

  我实在忍不住,问了问一个孩子就有一点嗓子疼的家长:“您为什么要带孩子看急诊?”

  家长回答我:“白天上班没时间呀,下班没事了,过来看看”。我顿时无语。

  宝贵的急诊资源被占后,真正该看急诊的孩子就有可能被耽误……

  很多家长缺乏育儿的基本常识,分不清何为急诊,很难接受绝大多数的感冒发热,是可以在家自己护理的,医院的观念。其实,医院看,不仅加重了看病难,还容易使孩子交叉感染。

  看来,儿科科普真的很重要!

年12月17日,星期四   夜班后难得的休息。年12月18日,星期五

  今天是42天复查门诊,可以说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吧。终于我有时间好好的跟家长说说话了。

  家长们也比较满意,每个人走得时候都说声谢谢!我自己心里很舒服。心里想什么时候,在儿科门诊,也能少看点病人,有时间和家长多交流就好了。

  其实很多家长还是懂道理的,只不过这个浮躁的社会,使大家都变得浮躁了,接受到的不实宣传,医疗分级转诊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家长逐渐不信任医生,医院。

  小医院没人去看,大医院挤爆棚。强大的工作压力和待遇的低下,使儿科医师的大量流失,儿科医师们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

  今天正点下班,真不错!心情大好,回家和儿子玩会儿去……

年12月19日,星期六

  今天重病人可真多!医生要像哪吒有三头六臂就好了。

  这边刚接起病房来的电话,急诊室输液的孩子体温又高了,得打退烧针;这边抢救室里送来一个惊厥的孩子,刚处理好,又来了一个家长给孩子喂错药,需要给孩子洗胃。终于洗完胃了,刚坐在诊室里的椅子上,有家长抱着孩子冲进来,嚷着一定要先给他们孩子看……

  我的脑子快大了!

  我当初选择这份职业,因为热爱这份职业,做一名儿科医生是光荣的,也是有成就感的。但是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却又有道不出的辛苦。同时,儿科又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因为多数患儿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医生如果经验不足,或观察不够细致的话,很容易出事……

  还好,今天平稳度过。老妈在家做了好吃的等我。也算是犒劳我吧。

年12月20日,星期日

  今天遇见窝心的事情。

  我们科护士正要给一名2岁的儿童输液,孩子哭闹不止,护士第一针没扎出血来,当护士拿着针头试图在血管里移动时,孩子因恐惧而放声大哭,一旁的家长见“没扎好”,立刻暴躁不已,不仅大声呵斥,还动手推搡了护士。

  那位小护士委屈地站在旁边,悄悄抹着眼泪。后来我去跟家长解释了半天,家长还是怒气不消,一会儿说要投诉,一会儿又说要找领导……

  谁不想一下子给孩子扎上点滴。可是孩子本身血管就细,而且发热腹泻后血管条件不好,就更不好扎了。

  我也是一个三岁男孩的爸爸,我理解家长们在孩子生病时焦急的心情。

  可是,可是……如果这样不理解护士,以后儿科护士不是会越来越少了吗?

  儿科的医护们,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孩子,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

  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

年12月21日,星期一   新的一周开始了......

  儿科医生不容易、医务人员不容易。高负荷、高要求、低待遇,再加上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让不少医务人员身心俱疲。

  没有患者和家人的配合、理解,没有科学合理就医观念的养成,医务人员就始终是在悬崖上跳舞,留下的只会越来越少。

  正如日记里说的,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我们要共同面对。留住更多好医生,我们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猜你喜欢

?新春礼包14件套喜气开约!

?







































中科白殿疯医院怎么样
北京中科白颠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ggy.com/zlff/6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