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诊断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如果您或者您亲朋好友孩子罹患了“癫癎”这种慢性疾病,您一定会出现焦、抑郁、无助、恐惧等不良心理体验,您正常的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甚至人际关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了孩子病情以外,您对癫癎病认识的偏差或治疗的误解常常是导致这些困境的重要原因。作为专科医生,我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针对家长朋友感兴趣的问题,尽量应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儿童癫癎病的基本知识、正确诊断、规范治疗以及对癫癎儿童如何进行合理的生活指导和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和您聊聊儿童癫癎诊治中的那些事。1、“抽风”就一定是癫癎吗?
很多人认为“抽风(抽搐)”就一定是得了癫癎,其实并不然。遇到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或伴有肢体的抽动,病人和家属都非常紧张,认为一定是得了癫癎病。常常不知所措,到处求医问药,有时误诊为癫癎,服用抗癫癎药物达数年之久。其实抽风并不一定是癫癎,如高热惊厥、缺钙、低血糖、低血压、晕厥等均可有抽搐或类似于抽搐的发作,必须搞清楚诊断才能进行治疗。此时应该到有经验的小儿神经专科去接受必要的检查,特别是脑电图检查,有时不仅要做清醒时的脑电图,还要做睡眠时的脑电图。个别病人一次脑电图正常并不能排除癫癎,还需进行重复检查。因此,癫癎的诊断必须是十分慎重的。
2、去小儿神经专科看病应作哪些准备?
因为癫癎常突然发作,医生很难观察到患儿癫癎发作时的表现,家属却往往因惊慌失措而未能看清发作时的表现,就诊时常常“一问三不知”。家属应尽可能详细地观察发作时的细节、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如果能详细地描述患儿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的情况,将有助于医生的诊断。诉说病情要客观、真实,没有看见或记不清就回答“不知道”或“没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想象和推测也当作病情反映给医生,也不要夸大病情。家属还要向医生反映癫癎发作出现的时间,是白天发作多还是夜间发作多。发作的次数说得越具体越好,譬如一月多少次或一周多少次。医院做过脑电图,应将检查结果告诉医生,仅仅知道是“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是不够的,最好能将既往脑电图或报告复制一份。如果做过其他检查,如CT、磁共振、脑脊液化验、脑血管造影等,也应该无一遗漏地把结果告诉医生,最好把影像检查的原始片子带给医生。有些个别家长故意不说结果,似乎要“考验”一下医师的能耐,由于临床医学的复杂性和患儿个体的差异性,“同病异症”及“同症异病”的现象非常普遍,隐瞒病情、化验检查或以往治疗经历的态度并不利于疾病的诊断,有时还会延误病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花费。发病以后的治疗情况也是一个重要内容,曾经用过的药物、药量、用药时间都要向医生如实准确反映,如用过多种抗癫癎药物,还要将换药的情况,药物有无过敏、毒副作用及治疗效果诉说清楚。为了寻找癫癎的病因,医师往往还要了解患儿母亲妊娠时的情况,有无感染、有无先兆流产;孩子出生时是否足月、难产,有无产伤、窒息,有没有严重的黄疸;孩子小时有无“高热惊厥”、严重的头部外伤、脑炎、脑膜炎或中毒史;家族中有无类似的病人等等。
3、为了及时准确诊断治疗疾病,医生可能为患者做些什么检查?
一些类型的癫癎发作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医生在治疗前对疾病的确诊是十分重要的。医生对疾病的确诊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病人发作时的表现和家属提供的发病症状和病史。此外,医生还会为病人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和辅助化验检查;会根据每一位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如脑电图、头颅CT、磁共振(MRI)等检查。这些检查对身体没有多大影响,但孩子可能对那些仪器检查产生恐惧感。应告诉孩子进行检查的必要性,消除紧张情绪。如果癫癎已经诊断明确,应该按照医嘱服药,定期检查随诊。必要时检测药物血中浓度,调整药物剂量,并定期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等以避免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
4、对于癫癎来说哪种检查最好?
有些病人和家属到处去进行检查,几乎所有最新的检查都做遍了,有些甚至要做颅内电极的脑电图监测。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耽误疾病诊治。其实癫癎最基本的检查是脑电图,特别是长程动态脑电图及动态视频录像脑电图。如果怀疑到继发性癫癎(前文已详述)的可能,就要拍头颅CT或磁共振,只有在需要进一步明确癫癎起源的情况下,特别是要手术治疗的病例(需要明确病灶的定位以便确定手术方式和范围)才需要求助于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单光子断层扫描(SPEC)、脑功能检查分析系统等特殊和昂贵检查。而且最后的定位要结合各项检查进行综合的评定,单纯主张“根据PET检查就完全可以定位”的想法是不合理的。要知道两点:第一,每种检查的意义都有局限性,而且不能代替其他检查。比如脑部磁共振正常只代表在2-5毫米的分辨率下脑部没有结构性异常变化,并不能代替包括脑功能在内的完全正常,有可能脑部依然异常放电而导致脑电图异常。不能把结构性异常和功能性异常混为一谈。比如一个苹果,又大又圆,而且色泽鲜艳无比,结构没问题;结果吃起来酸涩难咽,食用的功能出问题了!第二,要以临床特点为基础,科学判断检查结果。像脑电图和脑部影像学检查结果出现病理性改变,往往提示疾病;但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往往不能完全排除疾病诊断,专科医生会综合患儿临床资料尽量避免因“假阴性”结果而导致疾病漏诊。
5、什么叫脑电图?做脑电图对身体有害吗?
脑细胞可以自发地产生生物电活动。常规脑电图是通过在头皮上安放电极将脑细胞的电活动引导出来,经放大以后记录在纸上,形成一定图形的连续曲线,以反映了脑的功能状态。脑部出现病变时,脑电图就常会有相应的异常变化。特别在癫癎的情况下,脑电图会出现癫癎样放电或其他异常变化,这些变化不但在癫癎发作时会有,在不发作的间歇期也会出现。有些患儿和家长害怕做脑电图,看到做脑电图时头上缠有很多导线并与机器相连,以为每次做都会给小儿脑子里通电。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脑电图只是从头皮上记录一下来自脑细胞的自发性电活动而已,是非损伤性的检测技术,和做心电图一样,不但无害,也没有痛苦。脑电图对于癫癎的诊断、定位、定性及疗效的观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癫癎患者一生中将会做许多次脑电图检查,这是绝对必要的,也是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
6、脑电图不正常就一定是癫癎吗?
有的家长说:“我孩子的脑电图不正常,肯定是癫癎!”。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其实脑电图只是诊断癫癎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千万不能仅仅根据脑电图结果就武断地下疾病诊断结论。在正常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脑电图就不完全正常,甚至还有类似“癫癎样放电”的表现。有人曾经在临床无症状的小学生中进行脑电图普查,就发现0.5%-4%有所谓的“癫癎样放电”。脑电图报告中“不正常”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轻度异常”以下并没有确定的临床意义;有些“不正常”是指与癫癎没有直接关系的慢波活动,此外有些正常脑电图因判断错误而误认为“异常”。因此拿到此类报告也不必紧张,找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咨询,进行必要的复查,结合临床症状加以判断。
7、做脑电图前需要停止服药吗?
有人说:“吃了抗癫癎药脑电图就做不出来,要想做出来就要停药”,其实这是很错误的。因为突然停药会造成一些患儿病情恶化,特别是容易出现癫癎大发作持续状态,严重的情况下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做脑电图前还应维持正常服药,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脑电图的结果。只有过多服用个别几种药物才会对脑电图产生显著影响,但也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渐减药、停药后接受检查,切不可擅自突然减少或终止用药。
8、什么时候需要做长程动态脑电图监测?
24小时脑电图监测也称为动态脑电图,或称为脑电Holter。病人安放好电极后,可携带便携式磁带记录盒自由活动,通过导线将24小时的脑电图信号记录在录音磁带或光盘上。医生和技术员通过回放进行分析,达到诊断的目的。有人认为24小时脑电图监测是最先进的,其实也并不尽然。24小时脑电图监测的缺点是:病人在监测中是处于活动状态下,眼动、眨眼、咀嚼、吞咽等动作可形成伪差而影响判读。只有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方法的情况下,由有经验的小儿神经专科医师分析判断,才能发挥24小时脑电图监测的作用。目前在癫癎的诊断方面,动态视频录像脑电图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上述的脑电监测技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更长时间,达到长程动态描记的特点。如果临床诊断困难、症状难辨或需要捕捉癫癎全过程发作,就必须做长时间的视频录像脑电图监测。对极个别确实难以诊断的病例,还可以在动态视频录像脑电图监测的基础上同时进行肌肉电活动和心电活动的检测,对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什么叫脑电地形图?做脑电地形图对诊断癫癎有用吗?
脑电地形图(BEAM)是将通过脑生物放大器放大后的脑生物电信号,再次输入到计算机内进行二次处理而转换成一种脑波图像,并应用数字或颜色来显示,类似于二维平面的CT,能直观地对脑功能进行评价。由于脑电地形图是全脑脑电活动的综合,缺乏具体脑区的特异脑电活动图形,也就不能反映出所谓的“癫癎波形”,因此在诊断癫癎病时临床意义不大。
10、孩子睡觉时肢体一动一动是癫癎发作吗?
有些家长见到孩子睡眠中肢体或面部一动一动,很像是抽动,再看眼睛在眼皮里来回转动,于是非常紧张,整夜不睡盯着看。其实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睡觉的时候都会动,只不过孩子动得多一些,特别是刚入睡或觉醒前就更明显,这种抽动的特点是不规则、不固定,通常只动一下。这是正常生理现象,又称“睡眠性或生理性肌阵挛”,家长不必紧张。至于睡觉时眼睛乱动则更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是因为在睡眠中就有快速眼动期睡眠。目前独生子女较多,家长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