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杭州有一群不堪重负的儿科医生纷纷在朋友圈转发这样一段文字:“流感+二胎,浙大儿院进入‘春运’的节奏,儿科医生相对不足,普通门诊就诊等待大约需要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一般疾病轻症建议家长尽量选择当地就近就诊,不必要就不要去凑这个热闹。”在文字的下端,配的是排成长龙的门诊排队挂号照片。
其实进入冬季以来,浙江大医院的门诊量就屡破新高,这次医生自发组织发朋友圈,是否意味着浙大儿院门诊患者再次井喷?昨天,浙大儿院副院长龚方戚、门诊办公室主任汪天林、医务科科长王财富联合召开发布会,医院接诊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门诊量远超承受能力医生不堪重负
一般情况,浙大儿院能承受的门诊量是每天人次,夜门诊人次,但最近两个月严重超负荷运转,仅11月门诊量较去年同期就增加了21.6%,12月1-6日较去年同期增加25.6%。最近一周,浙大儿院两院区工作日日均门诊量人次,双休日日均门诊量人次。本周一,两个院区门诊量更是达到了人次,其中夜门诊达人次。
针对门诊高峰,浙大儿院并不是没采取过措施。汪天林告诉记者,从11月21日起的每晚及双休日,医院都安排增加3-4个医生加班,10点以前的夜间接诊医生多达20人,所有党员干部都加班加点,哺乳期、孕期女医生全部在岗。尽管如此,就诊情况还是十分严峻。“医院不限号,昨天下午的门诊号有多名患者延至晚上,前晚夜班的医生最迟延至凌晨4点才下班。”汪天林说。
挂了号不及时来就诊导致后面次序出现混乱
“按照时间,上午门诊挂到前10号的小患者,应该在上午9点之前结束门诊就诊,可不少家长9点以后才带着孩子慢悠悠来,导致后面的就诊次序出现了混乱。”汪天林说,“还有不少家长因为上午或者白天要上班,就带医院,所以现在门诊大多数病人都集中在下午和晚上,下午看不完的顺延至晚上,导致压力很大。”
龚方戚教授强调,夜急诊是处理突发疾病的患儿,非急症病人建议白天就诊,感冒、发烧等常见病还是建议家长白天带孩子就诊。白天的医务力量与设施更齐全,便于确诊与治疗。如晚上发病,家长可就近选择家周边医院就诊,来浙大儿院可能等待时间较久。另外,大量非急症的患儿涌入,会挤占那些突发急症患儿的看病资源。
“随心所欲”带孩子来看病可能面临4个小时的等待
事实上,浙大儿院的急诊中90%都不是真正需要急诊的患儿。龚方戚说,作为医生,他特别理解孩子生病,家长的焦虑、紧张的心情,全院医护人员都会尽力为大家做好医疗服务。但也请各位家长多体谅、多理解,最近一段时间来浙大儿院就诊,凡是非预约、非急诊病人,可能等候时间会超过4个小时。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提前预约和真正符合急诊范畴的患儿,‘随心所欲’带孩子来看病可能将面临4个小时的等待,急诊医生也将会根据轻重缓急来接诊患儿。”龚方戚说。
哪些疾病符合急诊的范畴?
王财富公布了16种夜急诊病种,分别是:
1.外院转来的急救病例;
2.各种原因引起的惊厥及昏迷者;
3.出生28天内的新生儿及早产儿;
4.各种中毒及意外者,包括药物及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溺水、触电等;
5.各种类型的休克者;
6.心肺复苏后和需心肺复苏者;
7.脏器功能衰竭者;
8.大出血者,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等;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克/升者;
9.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
10.哮喘持续状态者;
11.癫痫持续状态者;
12.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呼吸困难、缺氧者;
13.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心律紊乱者;
14.各种原因引起的中重度脱水者;
15.体温升高,肛温≥39.5℃者;
16.体温≤36℃者。
井喷的门诊量与天气变化和流感病毒有关
“从门诊统计来看,多数小患儿都是来看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症状都是咳嗽、哮喘、发热等,还有一部分患儿是消化道疾病,感染病毒引起的上吐下泻。”汪天林解释说,一方面,这和天气变化大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目前也是浙江省流感病毒的流行季,有一部分孩子感染了流感病毒。综合这两方面的情况,来就诊的患儿一下子就增多了。
其实,孩子是可以避免生病的。汪天林说,这段时间家长应该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外出回来,注意清洁手鼻口;雾霾天尽量减少带孩子出行,雾霾天气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窗通风;预防流感,可注射疫苗;平时注意提高孩子抵抗力,多运动,合理饮食,多喝水。
“当然,随着二孩的家庭逐渐增多,家里两个孩子医院常见的情况,我们经常能看到家长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来看病,症状都相同。”汪天林说,“除了做到上述几点外,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将第一个感冒的孩子暂时隔离开,比如放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几天。如果家里有成年人感冒,也最好做好隔离措施,避免传染给孩子。”
时报记者:纪含羽
编辑:泡泡酱
转载须申请授权并注明出处: